「艾葉……生性溫熟,純陽也。可以取太陽真火,可以回垂絕元陽。服之則走三陰,而逐一切寒濕,轉肅殺之氣為融和。灸之則透諸經,而治百種病邪,起沉痾之人為康泰,其功亦大矣。」
――《本草綱目》
宋代有一個很出名的醫學家名叫竇材,他寫了一本《扁鵲心書》,這本書重點講述了一個道理,就是養生重在扶陽。竇材認為,自古扶陽有三個方法:第一個是灼艾,第二個是丹藥,第三個是附子。灼艾就是我們說的艾灸。
人為什麼要補陽氣呢?
《黃帝內經》中指出:「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
陽氣對人體起到溫煦臟腑、濡養筋骨的作用,就好像陽光普照萬物,植物才能進行光合作用、才能茁壯成長一樣,我以前也說過,陽氣是五臟的動力,也是生命的火種,人不能沒有陽氣。陽氣決定著人的健康與生命,沒有陽氣,生命就會停止,所以我們必須注重補養陽氣。
艾灸是如何幫助我們補養陽氣的呢?很多人覺得這是一個複雜的程式,其實操作起來非常簡單,就是用艾條或艾絨熏烤,透過對經絡穴位的刺激,把艾草的藥力帶到我們的病痛處。
這些年來艾灸發展越來越快,在內、外、婦、兒、五官等科的疾病中都有了廣泛的應用,尤其是對於一些寒症、虛症有特別好的療效。
艾灸療法是一種由多元因素相互影響、相互補充、共同發揮作用的整體治療手段。比如說,我們用隔薑灸灸神闕穴,這其中就包括了溫熱刺激、經絡穴位、藥物等諸多因素,它們相互之間是有機聯繫的,並不是單一孤立的存在,缺了其中一個就會失去應有的治療作用。
一起走進艾灸文化
談論艾灸,首先要提的自然是艾灸最基本的原材料――艾葉。
艾葉就是艾草這種植物的葉片。早在先秦時期,艾草就已經是關係民生的重要植物了。
《詩經》中就有這樣的描寫:「彼採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
詩中先人們所採的「艾」便是艾草。中國出產艾草的地方有很多,其中以李時珍的家鄉――湖北薪州所產最佳,當地的艾草也被稱為「嶄艾」。
用艾葉治病的歷史非常悠久。戰國時期的孟子就說過:「今之欲王者,猶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孟子•離婁上》)。所謂「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意思是說,得了多年的病,要想治好,需要尋求陳年的艾葉。如今在民間,也還流傳著「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來」的說法。
當具體艾灸時,就不得不涉及經絡穴位。
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這個整體透過什麼來溝通呢?通過經絡。人體的經絡就像是電線一樣溝通了臟腑與四肢百骸,將人體臟腑組織器官聯繫起來。這些「電線」具有運行氣血的功能,而穴位就是「電線」上的重要接點,透過艾灸這些「接點」,能調節人體氣血,從而達到防治疾病的作用。
艾灸操作簡單,容易掌握
針刺療法與艾灸療法常常並稱為「針灸」。雖然針刺的治病效果也很好,但需要找穴非常準確,並且需要把針刺入體內,對非專業人員來說,在操作上往往不易把握。相比之下,灸法就要簡單得多,只需要用點燃的艾條熏烤穴位所在的皮膚表面,非常容易掌握。
對於沒有學過中醫、不了解經絡的人來說,找準穴位並不是簡單的事。但對於艾灸,經穴定位不用像針刺那樣必須精準到一個點。在對穴位施灸時,只需在包括穴位在內的一個相對大的區域裡熏烤即可。
《醫學入門•針灸》中指出:「凡病,藥之不及,針之不到,必須灸之。」也就是說,有些病用藥不太管用,而用針刺又達不到效果,這時就要用艾灸來治療了。《强樞•官能》中也這樣說:「針所不為,灸之所宜。」可以看出,在治療疾病中,有時艾灸比藥物、針刺更有優勢。
從「凡病,藥之不及,針之不到,必須灸之」這句話中,我們也可以看出,有時治病需要多方配合。當用藥或針刺都不理想時,可以考慮用艾灸:有些時候,單純的針刺效果並不理想,而結合艾灸,效果會特別突出。

節錄自《艾療:最實用的8堂艾灸居家保健入門課》
作者:楊力
出版:時報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