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另一半來自令人羨慕的快樂家庭,而自己卻有個不愉快的成長經驗,通常人們嘴上都說能夠為配偶喜悅,但是內心仍常籠罩在自卑、嫉妒、不安的陰影下。
如果另一半的原生家庭很緊密、很完美,會引發哪些考驗呢?
例如,婚後太太的心依然在她的天堂原生家庭裡面,完全沒有想要出來的意願,這時候就會碰撞配偶內心的「不足感」,不自覺的焦慮著:「我能夠給她更好的家嗎?」除非先生自己的原生家庭也非常緊密、非常理想。常見的落差就是:夫妻的一方來自於很受呵護、很開明、感情很好的家庭;另一方則是來自結構比較不穩固或有缺損的家庭。
偏偏這兩種人滿容易變成伴侶的。甲小姐遇到乙先生,發現乙的脾氣很好,性格穩定、活潑快樂、很有能量,甲小姐在自己家裡沒有得到溫暖,特別被乙先生吸引。乙這種性格來自於關係很好、很緊密的家庭,所以甲也帶著某種期望:如果能成為乙家的一份子,自己也可以享受這樣的家庭氣氛。
婚後,一向開朗幸福的乙先生,不了解甲的心思怎麼會那麼細密敏感,為什麼那麼「愛計較」,老是在抱怨婆婆偏心,或是誰說錯什麼話傷到她?他沒有辦法理解,太太來自情感資源不足的家庭,心思不得不變得很細密,因為她為了生存,必須擅長嗅出哪裡有危險,趕快防衛,或是哪裡有資源,趕快去爭取。當甲小姐嫁進家人感情很好的乙家,其他人都很有安全感,只有甲常常小心眼,整個家庭都覺得甲「怎麼那麼難相處」。甲終究覺得自己是個外人,內心一方面羨慕乙家人之間的愛,一方面更為多疑不安:「我無法把我的丈夫拉出來,建立我們真正的小家庭。」
遇到這種情形,甲小姐可能會有兩種反應:一種就是什麼都不做,反正再怎麼樣,都無法提供丈夫比他家裡更好的東西,那就什麼都不做;另外一種就是試圖切斷丈夫跟父母家人的連結,想要證明自己比他的家人重要,引起許多無謂的對立與爭鬥。這兩種反應,都顯示甲小姐對自我價值缺乏信心。
這時甲要做的功課是:丈夫的原生家庭快樂幸福,我能不能覺察,那幸福正是我的丈夫吸引我的原因?那是使他成為一個可愛的人最重要的養分,我能不能去珍惜?即便他的家人沒有把那樣的愛給我,只要他們的愛放在丈夫身上,讓他成為一個很棒的人,成為我的好伴侶,我就能「真心喜悅」。
如果另一半來自令人羨慕的快樂家庭,而自己卻有個不愉快的成長經驗,通常人們嘴上都說能夠為配偶喜悅,但是內心仍然籠罩在自卑、嫉妒、不安的陰影下。真心的喜悅是進入另一半幸福的原生家庭之後,你可以有安全感;如果羨慕他們感情好好,一家人窩在沙發上有說有笑,你也可以大方的說「我也要」,不怕被拒絕的嘗試融入他們。

一般不論公婆也好,岳父母也好,並不會知道媳婦或女婿的成長細節,頂多知道類似「他父母離婚或分居」這種外顯的情況,但不會知道這位新的家庭成員成長過程經歷的情感品質是什麼,兒女不會跟他們講這麼多,甚至兒女自己也不知道配偶的心路歷程,一切都需要本著關懷重新認識。姻親之間也可以有令人動容的感情,我曾聽過身為女婿的男士說:「每次跟岳父聊天,提到一點我的業績,他就會好開心,還說女兒嫁給我很棒。我真的受寵若驚,因為我的爸爸從來不會說肯定我的話。」
就算配偶的長輩並沒有對我們很好,我們也可以有能力去欣賞「他們如何對自己的子女付出」,有機會時輕鬆的坦承自己跟父母關係沒有這麼好,通常這時候公婆或岳父母會有點驚訝,接著發現原來你也期待能做他們的孩子,關係是會拉近的,「原來你沒有機會被爸媽好好疼愛?那這個半子我們一定會多疼一點。」有些人會想像,如果告訴岳父母「我們家沒有像你家那麼好」,會被岳父母看不起。其實,長輩都會把晚輩當成小孩,一般沒有那麼多看不起的問題,自己的不安情緒作祟比較多。
西方的家庭理論主張:一個人婚後應該在心理上與原生家庭脫離,但我發現台灣的夫妻,其實大幅度的「想要」或「需要」雙方原生家庭的支持,通常也會覺得不能奉養父母是一種遺憾。
如何在原生家庭的複雜網絡中建構穩固的夫妻小家庭?雙方一定要釐清價值觀。許多年輕夫妻成長於傳統的「父子主軸」家庭,卻嚮往西方的「夫妻主軸」生活,期待親密相處,卻又認為兩邊的父母都應該提供某些資源,像是幫忙照顧小孩或資助購屋,可以說是兩種家庭模式的好處都要,壞處都不承擔,沒辦法真正長大,也無法在心理上真正為人父母。
年輕夫妻需要認知,婚姻年資短,萬事都得用自己的方式慢慢來,但正因為這個小家庭還不夠穩固,有時需要彼此父母家人的資源,自己必須承認這一點並且抱持該有的感恩。如果無法承認自己的不足,無法面對自己的倚賴需求,就容易變成索取幫助還嘴硬說是公婆或岳父母多事,變成「難討好的晚輩」。
若要爭取更大的小家庭私密空間,必須真正從心理上獨立,把長輩視為需要被照顧的人,而不是像自尊不穩定的青少年期,一邊需要長輩的協助,一邊氣憤長輩的控管。我在家族諮商中聽過一段經典對白,媳婦說:「媽,你都不讓我們搬出去獨立!」婆婆說:「跟我住真的那麼痛苦的話,那你們搬出去啊!」媳婦說:「你,你明明知道我們付不起房租,你不肯幫忙,根本不是真心支持我們搬出去。」
處於轉換期的年輕夫妻,需要先整理內心對於獨立的矛盾、來自原生家庭的遺憾或習性等等,才能看清自己與配偶家人的矛盾心結,一起成長。
本文摘自 《有你,更能做自己》
作者:鄧惠文 /出版:親子天下
Main Photo/Priscilla Du Pree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