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心是一門為身體、心智、意識帶來和諧的藝術。有靜心的生命是喜樂與美的綻放;沒有靜心的生命是壓力、混亂與幻覺。
古時候,靜心往往被視為一種生活之道。的確,靜心並不是與日常生活分開的,而是被當作一種「修行」,我們必須練習特定的技巧、方法與系統。一旦我們修煉了某種靜心且嫻熟此道,那份修行便與我們同在,存在於我們生命中的每一個面向。因此,不論你修煉的是什麼技巧,遵循的是什麼系統,請根據老師傳授的教誨,好好修煉吧!
但究竟什麼是靜心?什麼不是?
靜心並不是指全神貫注。在全神貫注之中,我們窄化了心智,而窄化的心智是有限的心智。我們需要那樣窄化、有所指向、全神貫注的心智,為的是探究任何主題、解決問題、學習語言、開飛機。我們需要它,但不是在靜心之中。
在全神貫注之中,我們築起一道抗拒的牆,並且在企圖操控心智的努力中,喪失了能量。有些人就那樣靜坐一小時,等靜坐結束時,他們感到疲累,因為那一小時中,他們對抗又對抗,否定一切,拒絕所有的念頭與感知,企圖集中心神。
全神貫注是「全數排除」,但靜心是「全部囊括」。靜心是敞開、無選擇的覺知,歡迎一切。靜心對一切說「是」,全神貫注則對一切說「不」。
全神貫注是努力。凡是有努力的地方,就有努力的製造者。努力的製造者是「小我」。全神貫注滋養小我──那個努力的製造者。越是全神貫注,就有越多的小我。
在靜心之中,沒有努力,沒有努力的製造者,因此有自由。
你只是安靜地坐著,聆聽一切,不論是鳥兒的鳴叫、小孩的哭聲、樹葉沙沙作響,每一個聲音都是受歡迎的。不論是什麼聲音,允許它來到你面前。當你聆聽那個聲音,你成為那個中心,而聲音是外圍的,朝你狂奔而來,要與你相會。
聆聽任何一種聲音,沒有評斷,沒有批判,沒有喜歡或不喜歡。在這之中,你成為中心,所有聲音朝你狂奔而來,要消融在你之內。傾聽那個聲音,允許它通過你,不要抵抗,然後神奇的現象便會發生。你成為虛空的;你成為靜默的、純粹的存在。
當一陣微風來到你面前,允許那微風通過你。沒有努力,沒有抵抗。要記住,平靜不是聲音的相反。每一個聲音都消融在平靜之中。你是那份平靜,而聲音前來與你相會,消融在你之內。
注視著任何物體,一棵樹、一朵花、甚至是那道牆。在那個觀看之中沒有選擇,沒有評斷,只有無選擇的觀察。
覺知是聆聽的動作、觀看的動作。不需要努力,不需要全神貫注。在覺知之中,在靜心之中,全神貫注自然而然地發生,它被當作禮物賜予你。但在全神貫注之中,在選擇之中,你錯失了靜心。
在擴展的、虛空的意識之中,思考停止,呼吸變得安靜,一個人僅僅是以純粹的覺知存在。在那個狀態中,存在著莫大的喜悅、美和愛。個人意識和宇宙意識相融合,一個人超越時間和思維。
在那個狀態中,眼睛或睜或閉都無關緊要。它就像微風一樣,不請自來,因為這個狀態是你的真實本性—愛、喜樂、美和覺知。沒有恐懼,沒有抑鬱,沒有焦慮,沒有憂心,沒有壓力。一個人成為焦慮、憂心、壓力的見證者。在那個狀態中,療癒發生了。
這是所謂的「修行」。「修行」意味著學習,而一個正在學習的人稱為「門徒」。因此,我們必須學會修行的藝術。修行意味著讓一切得享其所。思想有個恰當的位置,慾望有個恰當的位置,工作有個恰當的位置,職責有個恰當的位置。修行將和諧帶進我們的生命之中,因此,修行與靜心相輔相成。有靜心之處,必有修行;有修行之處,必有靜心。它們是同一個。靜心中的心智,就是修行中的心智。

所謂全神貫注的心智是正在操控的心智,一個混沌的心智在操控。但一個自由、警覺、覺察的心智是喜樂的,那個心智是有紀律的心智。於是修行是生命的芳香。沒有那個芳香,生命絕不會成為慶祝。
當你靜心時,背挺直地坐著。可以的話,坐成蓮花式(或是半蓮花式,如果這樣對你比較舒服)。如果那樣坐不舒服,也可以坐在椅子上,但要保持脊柱垂直。
隨著不斷的練習,你可以將花費在蓮花式的時間增長至一、二、甚或是三個小時。如果一個人一天以蓮花式好好地坐上三個小時,不久之後,開悟將會到來。
以蓮花式靜坐有助於打開心扉,呼吸變得安靜,思考自動緩慢下來並停止。想要超越思想,就要超越苦難,因為製造苦難的正是思想。
空碗靜心
舒服、安靜地坐著,雙手手掌朝上並打開,各自放在兩側膝蓋上,像兩只空碗一樣。嘴微張,讓舌頭觸碰到前排牙齒後方的上顎。
一開始注意你的呼吸,讓肺毫不費力地呼吸。單純地留神呼吸的運動。吸進,呼出。
吸氣時,空氣觸碰到鼻孔內側。覺察那個氣息。呼氣時,空氣再次觸碰鼻孔。吸進的氣感覺涼涼的,呼出的氣是溫暖的。有一瞬間,進入你的鼻子!安住在鼻孔內,留神觀照你的呼吸:進、出,進、出。讓你的肺做工,你只是坐著,留神觀看。
五分鐘後,跟隨那個氣息。當肺部吸氣時,隨著空氣進入鼻子,來到咽喉後方、氣管、肺部、心臟、橫隔膜,向下深入到肚臍後方,你將在此經驗到自然的停頓。有一瞬間,那個氣息停止了!要留在那個停止當中,然後當肺部呼氣、倒轉整個路線時,再次跟隨那個氣息,從肚臍向上,來到橫隔膜、心、肺、氣管、喉嚨,回到鼻子,然後離開身體。
呼氣時,氣從身體出去,來到鼻子前方大約二十二公分的地方,於此再次停頓一秒鐘。同樣地,留在那個停止當中,持續片刻。
這兩個停止,非常重要。第一個停止在肚臍後方,第二個在身體外的空間。當你的覺知停駐在這兩個停止當中,時間停止了,因為時間是氣息的運動;當氣息停止時,心智停止了,因為心智是氣息的運動。當心智安靜下來,你只是存在,沒有身體,沒有心智,沒有氣息。
在那個停止當中,你變得猶如一只空碗;而當你變成一只空碗,神性的雙唇將會觸碰你。神會來到你面前,傾注祂的愛。你不需要尋覓神,因為神正在尋覓你。過去好幾個世代,神一直在尋覓空碗,要用祂的愛填滿空碗,但所有的碗裡都裝滿了慾望、野心、事業、競爭、成功和失敗。
安靜地坐著,安住在那個停止當中。那個停止是一扇門,只要進入那扇門,跳進內在的深淵,你將會感覺到非凡的寧靜與平和圍繞著你。
早晚各練習這個靜心法十五分鐘。經過幾天、幾週、幾個月,你將會發現,你留在那些停止當中的時間自然而然地增加,直到最終,內在和外在將會融合,一切將會發生在你之中。
❖ 重要提醒:如果俯臥對你而言比較舒服,也可以採用此姿勢練習這個靜心法。

「嗖唅」靜心
在「嗖唅」(So-Hum)靜心之中,我們安靜地坐著,留意自己的呼吸,一如練習空碗靜心,但在吸氣時增加「嗖」音,呼氣時增加「唅」音。(默默地加入這兩個聲音,不要大聲說出來。)
當聲音、氣息、覺察匯聚一堂,就成為了光。我們已經知道每一顆原子可以散發光和熱能量,那是量子波。在我們注意自己的氣息,同時開始感覺「嗖唅」(「嗖唅」與氣息同在)的那個片刻,我們的氣息就成為量子波,散發著光。你可以在第三眼看見那道生命之光。
吸氣是生;呼氣是死。當一個嬰兒誕生時,隨著嬰兒的第一個氣息,生命用吸氣來表達它自己;而當一個人死亡時,我們說他氣絕了──那個氣息已然離去。
「唅」意味著「我」,或「個體的小我」;「嗖」的意思是「祂,神性」。因此,在「嗖唅」靜心的自然過程中,當「嗖」進來時,生命能量進來,而「唅」──小我,我們有限的個體狀態──出去。那是「嗖唅」靜心的意涵。當你吸入「嗖」,你正在吸入生命;當你呼出「唅」,你正在呼出小我與侷限。
適度修煉「嗖唅」靜心,促使這個個體與全體的宇宙意識相結合,你將會超越思想、超越時間和空間、超越因果。侷限將會消失不見。你的意識將會掏空它自己,而在那樣的掏空之中,它將會擴展,於是平和與喜悅將會降臨,成為祝福。
雙向觀照的練習
在阿育吠陀科學中,「觀照」被稱為「正見」。這是一個向外看、同時又向內看的過程。
當我們注視著一棵樹木、一顆星星、一座山、或是一朵花,某樣東西從我們的眼睛出去,觸碰到那個物體,然後回到我們。為了觸碰到感知的物體而從我們雙眼出去的那個東西,我們稱之為「關注」。阿育吠陀認為,當普拉納(生命氣息)出去,並且帶著覺知的振動朝向那個物體,這時,關注發生了。因此,關注是覺知加上生命氣息「普拉納」的運動。
一個箭頭出去,觸碰到物體。同時,第二個關注的箭頭應該向內行,朝向我們心的中心,去觀察那個觀察者。在看的時候,當你看著外在的物體,同時,看著那個觀者,注意那個留神觀看的人,觀察那個觀察者。當留神觀看的人被注意到,發生的事情是,觀者消失不見了。這個簡單的觀看,沒有觀者,被稱為「觀照」。在那個觀照當中,你與被感知的物體發展出親密關係。
本文摘自 《阿育吠陀原理:自我修復的科學》
作者:維桑特.賴德(Vasant Lad) /出版:橡實文化
Main Photo/ Content Pix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