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分享
今年二月,有鹿文化出版了台灣第一本以散文書寫瑜伽的書「瑜珈這檔事」,作家張以昕,從從自身的練習、生活經驗與在瑜伽教室的教/學體悟中出發,以淺顯易懂、生活化的方式,將瑜伽的精神實踐於生活之中,並分享自印度進修、旅行時的種種感觸;即使從未練習過瑜伽的讀者,也能透過本書了解瑜伽的哲學意涵、心靈探索,一同找回「心」家。Luxury Hideaway很榮幸有機會採訪以昕,跟更多喜愛瑜珈的人分享。
初識以昕
出身彰化,從小就喜歡閱讀和文學的以昕,目前定居台北,擔任全職瑜伽老師。
大學及研究所時期都就讀中文系的她,因長時間寫作、睡眠品質欠佳、間接影響到情緒,以昕於是決定踏進學校剛開幕的健身會館,上了一堂瑜伽課,這也成為她接觸瑜珈的契機與開端。
「記得當時在課堂上手忙腳亂,久未運動的我汗流浹背,但最後躺下大休息時,內心盈滿彷彿被愛包圍的踏實和安穩,初次明瞭何謂身心合一,那是多年來第一次感覺放鬆,讓我感動不已,就此規律練習,慢慢紓解了身心的困頓,至今瑜伽依然一直陪伴著我。」
碩士畢業後,繼續留在學術圈看似順理成章,以昕卻勇敢踏出舒適圈,在2012年的年底隻身來到台北,接受隔年的瑜珈師資訓練。
「瑜伽對我的幫助實在太大了,我想將瑜伽的美好透過教學傳遞給更多人。
當時做出選擇後,學校的師長不斷勸阻我,但我對瑜伽的熱情更勝於學術研究…趁年輕做出不同的嘗試,即使失敗了也無妨,渴望未來過著一邊教瑜伽、一邊寫作的生活。」
擔任瑜珈老師的以昕,溫暖、直覺強、擅於觀察學生的身體與心理狀態,進而給予個別化的指導:「我對學生沒有太多要求,喜歡放鬆愉快地教學,沒有壓力,給予彼此莫大彈性。平常教學內容樸實簡單,節奏比較緩和,能夠帶領大家深入探索內在,希望學生感到平靜安定。」
當初勇敢的決定,至今已經邁入第八個年頭,以昕實踐這跟自己的約定一邊教學瑜珈、一邊寫作。
接下來,透過Q&A,我們向以昕提問瑜珈的練習、心理層面,一起對話。
(L代表Luxury Hideaway, P代表Phoebe以昕)
L:從來沒有嘗試過瑜珈的人,該如何開始?以昕有什麼建議呢?
P:建議沒接觸過瑜伽的人可以找一間距離住家或公司很近的瑜伽教室,上一堂基礎課。鼓勵自己不要太快放棄,排除萬難,至少連續嘗試三個月的時間,每周規律上一堂課,持續觀察身心的變化,有任何問題請立刻請教老師。
我不鼓勵初學者看YouTube或是線上課程練習,如果沒有老師從旁調整姿勢,叮囑細節,學生也不瞭解自己的身體,很容易受傷。
我常叮囑學生,你最不想上瑜伽課的時候,就是最需要做瑜伽的時候,只要想辦法把身體運送到教室就好,其他的就交給老師了。
L:以昕認為練習瑜珈,最重要的是?
P:練瑜伽最重要的就是從中接納、認識自己,這也是我學習瑜伽最大的收穫。
每個人的練習過程都會引發內心各種正負面感受、想法、慾望,或產生很多評斷,這都是非常珍貴的過程,一定要仔細傾聽、留意在的聲音,試著去檢視、回應,這將帶給你無窮的反思及力量。
我在《瑜伽這檔事》當中的〈咒語的力量〉一文,寫到阿修老師要我們試想,如果一個人每天練習三小時,拚命強迫自己伸展,奮力完成每個動作,但腦中所想的永遠是「我很糟糕」、「我一無是處」、「我什麼都做不好」,重複持誦這些咒語三年,即使身體更加柔軟有彈性,心靈卻勢必變得沉寂黑暗,這絕對不是瑜伽練習的正途。
而另一人做了相同的練習,但他每日在墊子上的咒語卻是「我享受每個動作」、「我能夠好好呼吸」、「我會有耐心地陪伴自己成長」,如此也過了三年,身體不一定能進步神速,然而心卻經過有效的洗滌而更為平靜,確實走在修行的道路上,距離開悟更近,這才是真正的瑜伽練習。
我想,不只瑜伽練習如此,生活也是這樣,你如何用想法餵養自己的心,就會慢慢成為那個樣子。
L:以昕有沒有自己最喜歡的瑜珈體式?
P:我跟學生一樣最喜歡的就是大休息,每當來到大休息時,總能品嘗適才體位法練習的果實,同時也提醒自己要完全地放下、放鬆,好好呼吸。
大休息也是在身體練習結束後,接軌靜坐,或者回歸日常行程的頓點,提醒我們瑜伽是減法的練習,愈能釋放就愈是輕盈、毫無負擔,這對於心頭總是縈繞各種想法和念頭的我,實在太重要了。
L:有的人說「瑜珈太安靜了、太慢了」,以昕會怎麼回答他們呢?(我自己偶而會遇到朋友這麼說哈哈)
P:一般人平時生活的步調快速多工,接觸的資訊量也龐大繁複,瑜伽練習讓我們從日常的聲光影像,以及忙碌的行程當中抽離,剛開始你的心或許會慌、不習慣,因為暫時沒有外物可抓取,會感到無聊、無趣,瑜伽跟實在太安靜了、太慢了,這顯示我們長時間讓神經系統暴露在高頻率的刺激之下,因此容易焦慮、憂鬱、失眠、自律神經失調、身心失衡。
閉上眼睛,試著將注意力轉移到你的呼吸,讓無所適從、百無聊賴的心有事情做。學著去觀察、感受練習當下的一切,你會重新感到新鮮有趣,不斷在心中大喊:「原來我會這樣啊!」「原來我是這樣的啊!」「原來我能這樣啊!」
最終瑜伽會讓內在獲得真正的充實,而不是靠外在的資訊和物質來填補空虛寂寞。
L:那麼,對於瑜珈被當作是健身運動的這種風氣,以昕有什麼看法呢?
P:我寫《瑜伽這檔事》這本書就是為了向大眾介紹瑜伽不只是一種運動,而是心靈的修行,以及如何將瑜伽融入日常生活當中,離開墊子之後,練習才真正開始。
我剛開始也是為了運動而接觸瑜伽,還曾加入大型連鎖健身房,因此我覺得以運動為由接觸瑜伽是很好的,這是瑜伽被當作運動的好處,至少能讓更多人願意嘗試,並且從中獲得健康上的改善。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過程,有些人終生都把瑜伽當作運動,單純享受身心舒暢,有些人則期望走得更深,最終成為心靈的修行。這就像坐火車一樣,有的人見到小站風光就下車駐足,有的人則希望能到達終點,我是屬於後者。
我很希望能引導學員理解瑜伽更多的面向,不過在商業化的瑜伽教室裡教授瑜伽,需要面對不同階段、狀態的學員,他們帶著不同的目的來到我的面前,我必須尊重每個人的選擇和想法,以及當下的期待,並耐心依循他們的現況來引導,讓大家都能獲得滿足,同時也淺嚐意想不到的滋味。
只要有緣有心,有意願探索向內,自然能更潛入更深邃的地方。
L:很喜歡以昕在書中分享的瑞詩凱詩之旅,我自己也曾到訪印度,不過那時尚未接觸瑜珈,想請教以昕,像我們一般學習瑜珈的人,也可以去印度上瑜珈課嗎?有推薦的機構嗎?
P:我所皈依的是喜馬拉雅瑜伽傳承,近代的上師是斯瓦米˙拉瑪(Swami Rama)、斯瓦米˙韋達(Swami Veda),印度總部位於北印度瑞詩凱詩的Swami Rama SadhakaGrama(斯瓦米•拉瑪修行者聚落道院),從德里機場出發約莫有七個小時左右的車程,也可以搭一小時的國內線班機到德拉敦機場。
這幾年我推薦幾位從未接觸過瑜伽,但有興趣的朋友前去學院,他們都表示很有收穫,認識了真正的瑜伽。
在學院內有訪客課程,老師會從最基礎的教起,包括體位法、調息法、靜坐和瑜伽哲學等等,只要有意願,任何人都可以前往學習。
L:另外書中有提到,每隔一段時間,以昕就會到印度沈澱,在那兒,你體會到最深的是什麼呢?
P:印度是我的心靈故鄉,也是我的第二個家。每次回去都有不同的收穫,無論在生活中陷落的再深,都能藉由練習重歸寧靜。
這讓我相信每個人都有自我修復的能力,只是在世間太過入戲,忘了自己是誰,每當回到印度重新檢視一番,都會豁然開朗,心境明晰如鏡。
我在書中〈從印度回來之後〉提到,從百忙中抽身遠行,猶如在燠熱昏沉的夏日走進淋浴間,打開蓮蓬頭,讓洶湧的水流從頭澆灌到腳。藉由如此的洗禮,讓人驀然清醒過來,回到當下,重新檢視何謂真正重要的人事物。
每到印度都會捨不得回台灣,但老師告訴我,要能把在學院裡習得的一切帶回生活中,
學院只是生活的預備所,不可藉此逃避世間的職責,能夠安處於世間的人,才有資格長期住在學院。因此雖然不捨,我也會帶著來自於印度的祝福,繼續投入台灣的日常生活。
現在的以昕,通常會在晨起後練習瑜珈,便開始一日的行程。目前尚未有自己的教室,需要前往各個教室及學員家裡教課。風雨無阻的搭乘捷運及公車,在中途找時間用餐休息,直到晚上回家靜坐後才就寢。
「每周有兩天休息,通常會用來寫作或是閱讀,因斜槓的關係(瑜伽老師及作家兩種身分),要做的事很多,休息時間還是偏少,教學和文字工作幾乎占據我大部分的生活,很難有時間出遊、跟親友聚會,這是現階段比較困難的地方。希望能慢慢調整行程,呈現更鬆一點的狀態。
目前已經趨近於理想的生活型態,也完全是我八年前想像的樣子。未來希望能在印度從事長期的閉關,更深入瑜伽的修練,這是我目前最想做的事,也正努力把身心狀態及金錢都準備妥當。此外還想要多涉獵芳療、樂齡瑜伽的領域,讓教學內容更充實。」
一步一步,相信自己並持續探索,以昕不但從瑜珈找回了自己,更將之落實在教學,讓更多人認識瑜珈的真義,願我們都能跟以昕一樣,找回「心」家!
無論此刻的你有多徬徨,都要相信終有一天能夠找到屬於自己的力量!
— 張以昕
《瑜伽這檔事》
作者/張以昕Phoebe Chang
出版/有鹿文化出版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47906
All Photo Credit/ Phoebe Ch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