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不過是一種幻象,儘管這幻象一直持續並揮之不去。」—阿爾伯特.愛因斯坦
愛因斯坦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思想家之一,卻將現實描述為「不過是一種幻象」
對此你百思不解嗎?他是否想表達一些深奧的概念,或者只是一種隱喻呢?又或者他其實在向我們揭示生命中最重大的祕密?
你將發現,有大量科學的證據證明我們用感官感知的現實,實際上是種極具說服力的幻象。就像威廉.莎士比亞的劇作獨白:「全世界就是一座舞臺,而所有的男人和女人都是其中的演員。」
我們可以從字面上來理解莎士比亞這句眾所周知的名言,但以莎士比亞驚人的天賦,這句話所指的可能超越字面,表達的是背後隱藏的現實本質。
因此,讓我們從日常生活開始,一窺大多數人在其中察覺的事物。
生活上,所謂的「眼見為憑」是很合理的。
以雙眼來觀看世界,似乎是證明現實確實存在的好方法。我們眼睛所見清楚地告訴我們,這個世界是真實且具體的。因此,不相信眼睛看不見的事物,看似更符合科學且合情合理。
然而,當我們了解眼睛的實際運作,才開始意識到這個世界可能比「我們所看到的」還要複雜許多。
當我們看著一個特定的區域,其實並不是看到所有存在的事物,而是電磁光譜中極小的頻率範圍,叫做「可見光」。如下圖所示,有很多 不同形式的能量是肉眼完全看不見的。它們存在於我們四周,占據同樣的空間和時間,可以使用科學儀器測量出來,但我們卻看不到。
現在科學家們甚至表示這個完整的電磁光譜(其中,光只占極小部分),實際只代表宇宙所有能量的0.005%。根據許多天文學家的說法,我們偵測到的「物質宇宙」甚至只占宇宙所有能量的4%而已 。
讓我們暫停一下思考這個事實背後的意義。
它告訴我們,所有我們看到的物質存在,例如石頭、樹木、動物、人類、行星、恆星、整個銀河系等型態,只是根據天文學家發現「看不見的宇宙」所造成的重力效應下存在的極小部分。正確的說,至少96%的「現實」是我們肉眼看不見的。我們察覺到這麼少,卻認為這已經是全部。
這代表什麼呢?這代表假如我們敞開心胸,去看待我們看不到的事物,那現實的定義就另當別論了。我們了解,目前幾乎我們所相信的那些「真實」,都來自於我們的感官,然而所謂的感官卻只能察覺到微乎其微的部分,我們開始質疑自己是否真的了解所有的存在。
人生虛幻、空忙一場:物質世界的非物質性
我們知道宇宙中的一切都是由原子組成,原子具有大原子核,電子繞著原子核在 穩定的軌道中旋轉。但是,當量子物理學家仔細觀察時,他們發現實際上並沒有真正存在的東西。事實上,他們發現99.9999999999996%的原子是空心 的。原子的核心可能是扎實的,但因為無限小而無法看到。
其餘的基本上是實體的空洞。
這就像看著一個隱形的、如龍捲風般的能量漩渦,無限微小的粒子可能瞬間出現,然後又消失,整體像一團煙一樣沒有實體。它實際上無法觸及,因為事實證明,中間是沒有任何東西存在的。
曾經有人估計過,如果將地球上全部七十億人口連結的原子中間所有空白空間移除,整個人類就可以塞入一顆方糖中。實體世界諸多驚奇事物,如果這不會讓你感到驚嘆,那還有什麼可以呢?
如果宇宙中存在極少量的「固體」物質,為什麼對我們來說,一切看起來和感覺起來都如此千真萬確且具體?
我們的感官讓我們感覺一切都是具體的。現在拿起一塊石頭,試著去理解它實際上不是實心而是空洞的,這很難想像吧!
祕密就在於圍繞原子的靜電場(也就是,圍繞原子核的電子雲)。當兩個原子靠近時,它們的電子雲互相排斥,因此原子核從未實際接觸。但是,當你手裡拿著那塊石頭,感覺到它很堅固,好像你正在觸摸它。實際上,你感受到的是靜電排斥的感覺,因為你手的原子碰觸到石頭原子的一億分之一厘米。
每當你「觸摸」任何看似堅固的物體時,你並沒有觸摸到任何具體的事物。
例如, 你手上拿著這本書正在閱讀,實際上卻沒有觸摸到書,而是非實體的、如龍捲風般的原子雲在難以想像的微小距離上彼此排斥,讓你有了觸摸固體物的幻覺。這種觸摸到固體物的感覺,全是因為原子間靜電排斥所產生的結果。事實上,當你坐著時,你甚至都沒有碰觸到你坐的椅子,而是浮在一億分之一厘米之上,由於椅子的原子和你身體的原子之間彼此排斥,你才感覺像坐在堅固的椅子上。
純粹就視力而言,一切物體看起來都絕對具體堅固,但我們正在討論一個這麼小的原子世界,你需要高度精密的顯微鏡才能看到它。因此,無論如何也難以相信非固體能量雲是因為具有將它們組合在一起的磁力,才能夠如此緊密地聚集,使它看起來就像一個堅固而具體的物體(如人體或岩石)。但這只不過是一種非常具有說服力的幻象罷了。
所以,現在我們再回到愛因斯坦,了解為什麼(還有許多其他科學上的原因)他宣稱現實只是一種幻象。他說的完全是事實,現在也證實現實是沒有實體的。我們以及宇宙中的其他一切實際上不具有任何實體的結構。我們即將了解,這是一個令人信服的幻象,這幻象從完全超脫時間和空間的「維度」投射而出。
萬物如一,一即一切
眾所周知,依據所有物質都具有二元性的概念,看似是固體的粒子(儘管從來就 不是固體的)也可以是能量波,那麼試想波是在哪裡結束,而下一個波又從哪裡開始呢?
阿倫.沃茨(Alan Watts)是二十世紀中期英國當代哲學家,或許他的說明最貼切。他提到:「你們和我,還有物理宇宙是相互包容,密切關聯的,就像波浪和海洋的關係。」
海洋在這裡是譬喻,以幫助我們了解。我們看得見海浪似乎是分離的,甚至可以辨認出這個海浪與那個海浪之間不太相同,然而,我們可以因此說它們是分離的嗎?
我們可以劃分一個波浪結束的止點和開始的起點嗎?難道它們不是海洋的一部分且無法分開,彼此融為一體嗎?
相比於石頭、樹、動物和人,水是持續流動的液體,因此能夠清晰地觀察,但我們知道眼睛是會誤導我們的。我們所看見堅固且分離的事物並不是真的如此,而是宇宙能量裡看似分離的能量波,又稱為「量子場域」。
這種量子場域,在物質現實裡正是所有萬物的起源。它又稱為「源場」(source field)、「超弦理論場」(superstring field)和「統一場論」(unified field),本質上都是指相同的東西:看似堅固物質世界的起源地,也是它所在之處。
因此,萬物都交叉貫穿一個事物—巨大的能量坍塌成看似分離的個體,就是我們所謂的星星、行星、動物、樹木和人類,這些都是來自純粹的能量所造成的暫時幻象,看起來具體且分離,但實際上彼此是一體的。假如我們能改變大腦解析資訊的方 式,就不會看到分離的人、建築物和群山,而是看見互相連結的能量波以不同的頻率振動,類似電影《駭客任務》(The Matrix)中,尼歐開始以電腦密碼看見真實世界。有報告指出,少數人在出生時,頭腦有不同的連接構造,能夠讓他們將世界視為持續且互相連結的能量波,而不是它外表看起來的那樣分離。
能量沒有分離的始點和止點。就像海洋的波浪,它們都是連結一體的。唯一會改變的是它振動的比率—也就是頻率。這不就是我們這個時代另外一個天才尼古拉.特斯拉所告訴我們的?他要求我們以「能量、頻率和振動的角度來思考」?
內容節自:覺醒練習:揭開現實面紗,體驗一場科學與靈性的覺知之旅
作者:紀亞德‧瑪斯里
出版社:楓書坊文化出版社
Main Photo/Frank Mcken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