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歲是「夾心世代」,夾在上一代與下一代之間動彈不得。為了過得更好,40歲之後請捨棄「一半」的事務,開始替人生卸載吧。卸下「目前擁有的東西」,留下「對自己來說真正必要的」。整理人生的方法和整理房間或書桌一樣,都是區分出「要的東西」和「不要的東西」,然後把「不要的東西」丟進垃圾桶,如此而已。作者從人生、習慣、工作、時間、人際關係等5個面向,歸納出可具體實踐的43個需要捨棄的人生心得,只要能具體應用,人生一定會開始轉變。以下,與你們分享需要捨棄的三件事~~
捨棄「不必要的自尊心」並採取行動,就會看見不同的風景
到了四十歲以後,因為見過的世面多了,自然也就比年輕的時候多一分自尊心或羞恥心。但與此同時,是否也多了一分「虛榮心」或「不必要的自尊心」呢?「事到如今還做這種事,會被部下笑話的」、「不想因為失敗而被上司責罵」、「都這把年紀了,不想做那些丟臉的事情」等。
害怕「失敗」、「丟臉」或「受傷」的心態會變成煞車,減緩行動的速度。所以才做不出什麼成果。
我自己也有過類似的經驗。在我成為講師以後,因為「想繼續學習」,所以不斷以「學生」的身分參與各種講座。
但有一段時間,我愈來愈少參加講座,因為我開始出現一些「不必要的自尊心」:
「要是在會場遇到認識的人會很尷尬。」
「要是人家以為『嶋津先生連這種事情也不懂』就太丟臉了。」
「被人看到我在學習的樣子,實在太沒面子了。」
「要是被老師點到卻答不出來的話,就太丟人了。」
然而,現在的我總是提醒自己:「不要再替自己拉手煞車了。」
因為就像行為經濟學家湯瑪斯.季洛維奇(Thomas Gilovich)教授(美國康乃爾大學)所強調的「比起行動所產生的後悔,人類對不行動所產生的後悔更深刻」。
我已切身體會到「比起嘗試後遭遇失敗,試都不試就放棄機會的失敗風險更高」。
一位決定在四十歲之前創業的朋友這麼對我說:
「實際採取行動後,眼前所見的景色都變了。雖然有時候也會遭遇挫折,但我還是很慶幸當初下定決心出來開業。」
若總是採取拒絕的姿態,認為「那個我沒辦法」、「這個我做不到」、「這把年紀太丟臉了」、「不要聽信晚輩的意見」,等於是錯失讓自己成長的機會。有時候「自尊心」會幫助我們維護尊嚴,成為我們判斷事物的根據,所以保持這種身為人的自尊心是無所謂的。
但如果是工作上「不必要的自尊心」,還是盡快把它丟了吧。
我的行動|捨棄自尊心,以學生身分積極參加講座。
請捨棄「七成」收納在衣櫃裡的服裝
反覆地「捨棄」→「添加」,即可提升事物的「品質」
根據「女性(二十歲以上)衣料品相關實態調查」報告顯示,女性的衣櫃中「約有七成」不會使用到的服飾(「日經WOMAN ONLINE」調查)。
通常會穿到的服飾只有現有的「三成」而已。
那麼假設現在要處理掉(丟棄、回收或送人)你衣櫃中「七成沒穿到的衣服」,剩下的就只有「平時常穿的衣服」而已。
這時,衣櫃中會多出「七成」空出來的空間。但人類這種生物,「只要有空的地方,就會想要把它填滿」,因此不可能一直讓它「空在那裡」。接下來就會開始添購新的衣服。最後好不容易整理好的衣櫃,又再放進新衣服,空出來的地方可能轉眼間就被塞滿了。
話雖如此,在捨棄「七成沒穿的衣服」之前和捨棄之後,收納在衣櫃裡的衣服「品質」卻不一樣。因為重新買來的「七成」衣服,都是「自己想穿的衣服」或「自己喜歡的衣服」。
換句話說,衣櫃裡沒有「不要的東西」。丟掉「七成」不需要的衣服以後,衣櫃裡就只剩下「自己需要的東西」。這種結果可以想成是「衣櫃的品質提升了」。
如果必須完成的事情是「一百」,並在做出「捨棄的決定」後,丟掉「四十」,剩下「六十」,這時我們一定會想要添加什麼「必要的東西」進去,讓數字回到「一百」。
接下來,在反覆「捨棄→添加→捨棄→添加」的過程中,「一百」的品質就會愈來愈好。
某家由我擔任顧問的企業,曾經做出一項反常的決定,就是把企業內部某個賺錢的事業賣掉。因為那項事業雖然賺錢卻「非本業」,所以未來的發展仍有疑慮。後來該企業在「本業」上建立起專業化的經營模式。託此之福,業績蒸蒸日上。這種捨棄「非本業」的勇氣,改變了該企業的經營體質。
不斷捨棄之後,留下來的就是「真正重要的東西」
從新加坡歸國之際,我決定減少「書架」的數量。過去的我,每當書本變多時,就會「添購書架,以提高收納能力」。
但是現在不同了。現在的我會維持書架的數量,並「依序處理掉沒用的書」。
因為一旦書架的數量增加,「沒用的書」的總量也會一併增加,所以每購入一本新書,我就會處理掉一本「沒用的書」,以避免書本的數量無限制地增加。
如此一來,書架上就會剩下「真正有需要的書」或「想要重複閱讀的書」,書架的「品質」自然也就提升了。
如果想要提高品質的話,請把不要的東西逐一捨棄,一件一件地減少吧。想想看「不要這個東西的話,對於目標的達成會有什麼影響嗎?」如果「沒什麼特別影響」的話,請毫不猶豫地丟掉吧。
到最後,剩下的就會是「真正重要的工作、真正重要的東西或真正重要的人」了。
我的行動|購買自己真正中意的西裝。
請停止在意不必要的人際關係
人際關係和「線」一樣,粗細全憑自己決定
用一個東西來比喻的話,人際關係就好像一條「線」。
線的粗細或韌度,代表的是自己和對方的關係。若彼此之間的線又粗又強韌,代表關係良好。相反地,當線很細或亂七八糟地糾纏在一起時,這就是自己和對方關係正在惡化的證明。
而且到了四十歲以後,線的「數量」會愈來愈多,關係也愈來愈複雜。
自己和部下的線、自己和上司的線、自己和同事的線、自己和客戶的線……
自己和雙親的線、丈夫和妻子的線、丈夫和孩子的線、妻子和孩子的線、丈夫和岳父母的線、妻子和公婆的線、孩子和祖父母的線……自己和朋友的線、自己和鄰居的線……
隨著年歲增長,「關係的線」愈牽愈多,因此在某種程度上,應該有必要加以控制才是。換句話說,我們必須理清哪些是「需要變粗的線」、「需要梳整開來的線」,哪些是「不需要變粗的線」、「不需要梳整開來的線」。
如果不這麼做的話,很有可能會找不到對自己來說真正重要的線在哪裡。
以我自己為例,以前在新加坡認識的人,和我之間的線就變細了。但這也是無可奈何的事,畢竟我已經回日本了。
另一方面,我和學生時期的同學之間的線,正在「重新加粗」當中。我們趁著在臉書上重新取得聯繫的機會辦了同學會,還互相開玩笑說:「趁著有生之年,大家再聚一聚吧!」
只要做出「符合自己需求的解釋」就不必再煩惱了
想要控制漸趨複雜的線,還有一點很重要,就是知道自己可以選擇「不在意」。如果在意東在意西的,搞得自己每天坐立難安,只會讓身心益發疲憊而已。稍微「隨便」一點,我認為才是最適當的狀態。
比方說,在「生氣」這個選項的背面,還存在著「不生氣」這個選項。面對部下的失敗,既然能夠選擇「生氣」,當然也可以選擇「不生氣」。
同樣地,在「在意」這個選項的背面,也存在著「不在意」這個選項。
假如一名業務員在電話行銷的時候被掛電話,他可以選擇「一直去在意,搞得自己灰心喪氣」,或者是「立刻切換情緒」。
如何對事物「賦予意義」,決定權全在自己。
如果在汽車製造廠工作的人,賦予汽車的意義是「每年奪去超過四千條人命的殺人工具」,那麼這個人應該就無法興起「來製造汽車」的念頭吧。但如果賦予汽車「創造新生活型態」的意義,自此刻起他就得到了在那個職場工作的價值。
我能夠跟「討厭的人」來往,也是因為我不以好惡論人。我認為無論對方為人如何,只要和這個人來往能讓我得到成果,對我來說就是重要的人。
每個人都可以做出「符合自己需求的解釋」。
不要想太多,試著選擇「不去在意」吧。
我認為這種方式比較能夠減輕人際關係的壓力。
我的行動|選擇並珍惜「想要讓線變粗的關係」。
內容摘自
《為了遇見40歲更好的自己:停止過度的學習,只要做對5項,人生就會開始改變》
作者:嶋津良智
出版:麥田出版
購書連結:
https://www.taaze.tw/apredir.html?125334365/https://www.taaze.tw/goods/11100911395.html?
Photo by Martin Reis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