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分享
讓芳療成為一種生活態度,當你我成為彼此舒適的存在。
最近收到一本新書,是許藍方博士新作:《許藍方博士的芳香癒療:一本簡單讀懂精油、基底油、純露使用的方法。透過獨創心理測驗找到命定精油,運用獨家研發精油配方覺察自我及身心靈保養 》
相信大家對於美麗的許博士都不陌生,她時常在電視節目、報章雜誌等推廣兩性與性及性平等觀念,秉持著性慾、食慾、睡慾為人類之三大原慾,以自身教學經驗的方式,用白話、易懂、簡單的知識,為大家找回原有的性福。
不過大家應該不知道,她也是美國NAHA國際認證臨床芳療師喲~
這本書除了淺顯易懂的解說,讓剛開始接觸精油的初學者也能輕鬆上手之外,
也結合了許博士的專長,像是:破除私密處議題大迷思:擁有正確保養觀念,避免疾病不適,身體健康,心情自然輕鬆!以及芳療如何提升兩性間的愛慾~非常實用(笑)
我擷取了幾個自己很喜歡,從「破除想法」下手的精油配方,分享給你們!
放不下過去的你可以試試「根除過去」。庸人自擾的你請用「迎刃而解」~最後是「相信自己」,讓我們更加肯定自己,走出自己的路。
給忘不掉的往事,放不下的過去的你!
隨著時間流逝,感情似乎一段接著一段,或者已經空窗很久,不知該如何前進。每當夜深人靜,巷口傳來似曾相識的旋律、聞到熟悉的香味時,那沉靜在內心的那灘死水,彷彿被丟進了一顆小石塊般,激起了一陣陣的漣漪。
人的本能會把不舒服、不喜歡的感覺都推回潛意識裡,但你是否知道,壓抑並不會讓發生過的事情消失,只會造成情緒的累積。該怎麼讓過去的情感真的隨風飛逝?
當排水孔塞住,只有清除阻塞的沉積物,才能恢復通暢。同樣的,該如何讓這種累積已久的情緒消失,最好的辦法就是「面對它,面對你的情緒」。
好好面對這類情緒的到來,也許當下是難受的,但經過情緒疏通後,你會發現,原諒自己與寬恕別人不是難事。
不可改變的過往已成為最好的養分滋養著,讓你成為更好的你,之後浮出心頭的不再是悲傷,而是平靜。希望能透過這個「根除過去」,讓你更能面對過往的情緒來襲,切記!正視過去,活在當下,成就未來。
「根除過去」!精油推薦
* 建議使用精油:薰衣草、乳香、永久花、絲柏、天竺葵、丁香、甜馬鬱蘭、黑雲杉、杜松、芳樟。
* 使用方法:選擇3~5種或多種自己喜歡的精油,滴數比例依照個人喜好混和成複方純精油即可。
獻給杞人憂天的你~你所煩惱的事,有99%都不會發生
有些人總是成天提心吊膽,甚至莫名感到緊張而坐立難安,隨之而來的是無法放鬆、容易疲累、難專注、易怒、肌肉緊繃,導致難以入睡,最後出現了睡眠障礙,不僅心裡不開心,身體也不舒服,嚴重一點更可能影響到人際關係。
預防壞事發生是人類的本能,也就是我們所謂的「未雨綢繆」,看似是一件正向的事情,為什麼到後來會變成「杞人憂天」呢?差別就在於事情的意義與擔憂的程度。
不可能事事都能順心如意,但我們可以學習「在發生問題時,有想辦法解決的能力,而不是在還沒有發生之前,就讓99%不會發生的事情困擾自己」。
希望在你又不自覺出現擔心而感到焦慮時,使用「迎刃而解」能強化你的信心,不管發生什麼事,你都一定有辦法解決,緩和當下的不安,去除不必要的憂心。
「迎刃而解」
* 建議使用精油:葡萄柚、迷迭香、佛手柑、大西洋雪松、乳香、岩蘭草、甜馬鬱蘭、岩玫瑰。
* 使用方法:選擇3~5種或多種自己喜歡的精油,滴數比例依照個人喜好混和成複方純精油即可。
送給 總覺得自己做得不夠好的你
「我很容易受到別人影響,只要人家說我哪裡不好,我就真的覺得自己做錯事。」
「當別人說這個人不好的時候,我也會跟著覺得這個人不好,即使後來發現他不是我想得這麼壞,但也只會覺得是不是他的不好我沒發現而已。」
我們身邊多少會有容易受別人影響的人,也許我們自己就是,有時候甚至會覺得別人是不是在暗示什麼,與其說這樣的人「耳根子軟」,不如說他們是「對自己沒有信心,不相信自己的判斷,不相信自己所見,不相信親耳所聞」。
沒有人不希望被喜歡、接受與支持,但有些人在乎的是「人與人之間的和平感」,因此選擇犧牲自己的立場;因此,當別人提出與自己相反的意見時,就會選擇改變自己的想法與行為來迎合對方。
你必須知道,我們本來就無法討好世界上的每一個人。
當你又出現渴望得到別人認同的時候,請使用「相信自己」,並問問自己:「你覺得呢?」學著用「我覺得⋯⋯、我想要⋯⋯」當開頭的句子,讓別人清楚知道你的想法與選擇。
「相信自己」
* 建議使用精油:雪松、絲柏、橙花、肉豆蔻、佛手柑、葡萄柚、丁香、歐白芷根。
* 使用方法:選擇3~5種或多種自己喜歡的精油,滴數比例依照個人喜好混和成複方純精油即可。
《許藍方博士的芳香癒療:一本簡單讀懂精油、基底油、純露使用的方法。透過獨創心理測驗找到命定精油,運用獨家研發精油配方覺察自我及身心靈保養 》
作者:許藍方
出版社:和平國際
購書連結:https://www.taaze.tw/apredir.html?ap125334365_a_11101021982?a=t
Featured Image/ Natalia Sobolivsk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