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最重要的是傾聽自己身體的聲音
阿育吠陀的語言將藥物稱為「奧薩達 (Ausadha)」。當我們說到藥物時,我們不僅指香草、香料等藥材,包含我們的日常飲食,皆是「奧薩達」。
換句話說,如果吃得適當,日常食物也可以作為藥物發揮作用,改善不適,促進健康。另一方面,不合體質或不好消化的食物則會成為毒藥。
哪些食物對你來說是必要的,取決於那一瞬間你體內的狀態。
因此,你必須成為自己的醫生。
阿育吠陀的飲食法不是用來思考的,而是用來感受的。
你必須問自己「這味道會不會太刺激了」、「這種食物會不會造成消化上的負擔」,透過每天傾聽身體的聲音,才能夠選出在當下最適合自己的食物。
不會囤積未消化物質的飲食法
我們一天所消耗的能量裡面,有40%是用於消化活動。
這意味著,我們還有運動、工作等其他許多必須消耗能量才能做到的事情,卻花了全部能量的將近一半,只為了完成消化這件事,可見消化對身體來說是一項繁重的工作。
如果你經常吃零食,這代表你的消化系統一直在工作,不僅會造成消化的負擔,也更容易產生未消化物質。
這裡要介紹給大家,不容易囤積未消化物質的飲食方式。
一天三餐並非好事
多數狀況下,身體不適往往是吃太多所導致。
不久前,還有人說一天要吃足三餐才能攝取到必需的營養,或者說不吃早餐反而會讓人變胖,但是在食物充裕、充滿高脂肪飲食的現代,對大部分人來說,一日三餐都是吃太多了。
此外,由於現代人久坐不動、缺乏運動,往往在吃下肚的食物消化完之前,下一頓飯就進入了胃裡,所以總是處於有未消化物質堆積在體內的狀態。
特別是從大約二十七歲開始,新陳代謝逐漸下降,如果你的飲食習慣和年輕時一樣,你的身體會感到不適也是理所當然的。
飲食要怎麼吃比較好呢?
阿育吠陀針對「飲食的最佳時間點」給出了相當明確的定義,那就是「當上一餐澈底消化完的時候」,重點不是你的肚子餓了沒,而是食物是否已經完全消化。
舉例來說,如果你還在消化午餐吃下肚的食物,卻又吃了零食或晚餐,在體內造成各種處於不同消化階段的食物,未消化物質就會和消化完的物質混合在一起,並進入十二指腸。
這就是毒素的由來。所以,如果你在上一餐澈底消化完之後再進食,胃裡就會始終保持在潔淨的狀態,不容易囤積未消化物質。
如何判斷自己吃下的食物是否已經完全消化?
每個人的消化速度和消化力強度都不同,在這種狀況下,阿育吠陀認為「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治療方法」的思考方式是可行的。
而要判斷自己吃下的食物是否已經完全消化,你應該仔細觀察體內的感覺,有幾個特徵可以供你確認。
1.沒有腹脹的感覺
2.沒有打嗝
3.肚子餓了、喉嚨乾渴
4.身體輕盈而不疲憊
舉個例子,如果你感到飢餓,卻還是在打嗝或為腹脹所苦,這就是體內仍有食物正在消化中的信號。像這種時候,如果能馬上喝溫開水而非進食,意外地能止住飢餓。
即使不是真的肚子餓,單純嘴饞想吃東西,或是水分不足、營養不足也會讓我們感覺飢餓,因此第一反應不是要順從大腦「想吃」的慾求,而是要將注意力放在傾聽肚子「清空了」的聲音。
下一篇,再繼續介紹另外兩種「不會囤積未消化物質的飲食法」!
內容摘自 《阿育吠陀靈性身心平衡調息法:依循健康長壽的智慧,認識自身的內外平衡》
作者:Akari Lippe(アカリ・リッピー)
出版社:和平國際
立刻學習阿育吠陀:https://www.taaze.tw/apredir.html?125334365/https://www.taaze.tw/products/11100997666.html?
Featured Image/ Food Photographer | Jennifer Pallian